杨晓珍 王文权:高职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7日来源:《职业技术教育》作者: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旨在立德树人,体现出全面的育人功能。厘清其基本属性,有助于把握各类课程特征,发掘其“适切”的教育内容。

一、思想政治性

思想政治性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思政”是该概念的核心内涵。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既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一个部分,又独立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定党的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课程思政首先要践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基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要求各高校“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其首先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致的,但也显示这是两类课程,两者不能完全等同。2017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课程思政”要挖掘专业课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同样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解决好与思政课的配合问题。思想政治属性始终居于第一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属性不等于在专业课程中机械地插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单一模式,使思政教育实现全覆盖;是要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结合点,突破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从大思政着手,把牢政治方向,突出价值观教育,扩大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切合面,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

二、德育性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任务,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技能培养和德育工作被人为地分割,德育成为思政课的专门任务,专业的精细化和技术的操作化又使得德育难以与具体的“工作程序”结合,从而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严重缺乏德育的成分。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在观念上使德育回到了教学之中,并贯通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门课都内在地具有“育德”的责任和使命。课程思政的德育性拓展了思政的内涵,并包含思政教育于其中,使思政教育外延到道德品质、职业精神、文明行为乃至遵纪守法等方面,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品德培养与价值观教育融于一体。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人文性、思想性、规范性、文化性的德育元素,实现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遵循“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原则,以文化人,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性是思想政治性的延伸,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政教育;德育性是基础,思想政治性是导向。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依据专业的性质,设定德育性的具体教育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实现预设价值的内化和行为态度的改进。

三、教育性

课程思政的教育性是立足于人的教育的视角,以“成人”、育人为目的,从认知到实践,从知识领悟到行为习惯,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价值、情感、态度全方位融入,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中,内化于心,外赋于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学理论源泉是教书育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缺乏专门的师范教育经历,在教学中习惯于技能的指导,使得学生精于职业的工具性,而缺乏人文底蕴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正是将教育与教学合一、教学与育人合一,以教育性指导教学实践,充分发挥高职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大力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教育因素,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发掘,去普遍地联系,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就是要将教育的“育人”功能全面渗透到所有课程,高职院校所有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传道”,有意识地“教导学生与人为善、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难能可贵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杨晓珍 王文权

文章来源: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